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典藏馆 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艺博馆 作品义卖捐赠交易对接平台 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双年展
友情链接:GSSP金曦奖国际艺术与设计大赛
蔡国强个人专馆LOGO
"杰出设计作品收藏"专馆 靳埭强设计作品展

艺术观点-评论

靳埭强:从小裁缝到平面设计大师

信息来源: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艺博馆     发 布 者:ybg     发布时间:2022-10-24

汕大长江设计学院院长靳埭强,一个当今国际平面设计界响当当的名字,曾获300多个设计类奖项,其中很多是国际平面设计界的一流大奖。由中国古钱和“中”字结合的中国银行行徽,至今仍然被视为融贯东西文化的经典之作,就是出自他的设计;1999年应邀参与申奥策划,其参与设计修改的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会徽也受到国内外的推崇。

近日,记者在汕头大学长江设计学院对靳埭强先生进行专访。

创业从小学徒开始

记者:您在15岁时就离开广州到香港定居,到香港时先为学徒,然后做上了裁缝师,最后才成为一名著名的设计师。能否谈谈您是如何走上平面设计这条道路?

靳埭强:其实,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我从小就很喜欢画画,记得5岁时,爷爷就经常教我画国画、素描。

1957年,我离开广州到香港定居。我利用业余的时间继续学画画,我报读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美术课程。当时,有一位我很喜欢的美术老师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开了一门设计课程,为了上他的课,我就报名参加了该进修班。由于成绩比较出色,3个月后,朋友就给我介绍了一份在百货公司的设计工作,于是我就放弃了裁缝的工作,走上了平面设计这条路。

设计师就是企业的“裁缝”

记者:这一段比较坎坷的经历对您后来的设计事业有什么影响吗?

靳:当然有影响,尤其是在观念方面,影响还相当大。其实我觉得,裁缝和设计这两种不同的工作之间有着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两者都是为他人度身订做。

这样说吧,做裁缝是注重为他人订做一套衣服,是要别人穿起来舒适,看起来美观,又合他的心意。我认为这套观念也是一个设计者必须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现在是为企业、品牌当“裁缝”。

中行行徽体现独特创意

记者:您在上世纪80年代设计的中国银行行徽一直被认为是融贯中西文化的经典之作。您当年的灵感和创意是从哪里来的?

靳:当年设计这个标志时我并没有刻意想过怎样中西融合,考虑最多的是标志能够传递的信息,其实企业本身就是标志的灵感源泉。

1980年,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与12家中资银行推行计算机化联营,委托我设计一个共同的标志。这个标志是由结了红绳的古钱启发出创意。其中,古钱代表银行,钱孔与红绳构成的“中”字代表了中国资本,而用红绳连接表现了13家银行的紧密合作和计算机化现代联营。后来,这个标志才被中国银行选为行徽。

在汕推行设计教育改革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在设计教育这方面的工作?

靳:我一直认为,设计的发展是与教育分不开的。

今年初,我受李嘉诚基金会的邀请,在汕头大学创办了长江设计学院。目前,我和我的同事们正积极在汕大推行设计教育改革。今年以来,我们学院已经聘请了多位知名的设计教育专家,并且开始着手编写新的设计课程教材;接下来我们还会邀请一些专家来学校主持工作。通过这种教育改革,我希望一方面能启发学生们的创意思维,为汕头乃至全国培养一流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能为国内外设计界互相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扫一扫 关注我们!

邮箱:3579963013@qq.com

电话:021-6806 9669

地址:上海市沪南路2583号 阳光大厦405室

邮编:201315

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典藏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0-2022 沪ICP备2022001293号